<optgroup id="nzphi"><li id="nzphi"><source id="nzphi"></source></li></optgroup>
<ol id="nzphi"></ol>
    1. <optgroup id="nzphi"></optgroup>
          1. <span id="nzphi"><output id="nzphi"><nav id="nzphi"></nav></output></span>
            <strong id="nzphi"></strong>

            手機版 RSS訂閱 網上繳費            
            您的位置:  廣外主站 > 新聞資訊 > 媒體視角 > 正文

            廣西日報:挖掘民族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2022-02-24 15:22 來源:廣西日報 作者:廣西外國語學院 趙素桃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對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皟炏劝l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其中,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關鍵,它具有基礎保障作用,是鄉村振興的首要和中心任務。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鄉村產業的發展應當依托資源稟賦,充分挖掘具有鮮明地域特點的特色產業,促進鄉村產業興旺,進而助力鄉村振興。這一指導意見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具體方案,也為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指明了方向。

            民族特色產業是以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自然資源為依托,以獨特的生產技藝和管理方式為支撐,生產出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產品的特殊產業。因其產品在市場中擁有顯著的民族性、稀缺性和差異性,通常會成為有效供給,能一定程度滿足人民的升級消費需求,是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把金鑰匙。廣西有12個世居民族,民族資源豐富多彩,依托這一資源稟賦,目前初步形成以旅游文化、民族傳統手工制作、特色飲食等為主要類型的民族特色產業。但是,由于技術、資金、產品本身等諸多原因,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強調,要“堅持做優傳統產業、做強主導產業、做大新興產業、做實特色產業”。民族特色產業作為廣西特色產業,應緊扣“多民族特色資源”,發揮民族地區的比較優勢,提供高質量的民俗、文化、歷史等方面差異性有效產品供給,持續推進民族特色產業轉型升級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廣西鄉村振興。

            組建專業化長期性幫扶機制,夯實民族特色產業發展制度基礎??茖W合理的體制機制是產業得以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推動民族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需要政府、社會以及群眾三方的共同努力。在政府和社會層面,應從組建專業化幫扶隊伍和長期性幫扶機制入手。自治區級層面通過統籌安排,財政上設置民族特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人員機構上可設置民族特色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相關技術管理部門。具體操作方面,由地方政府或者部門、單位為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派駐產業發展專業指導員或者由政府聘請專業人員指導民族特色產業發展,并將民族特色產業發展成效納入責任部門、單位的具體考核指標。鼓勵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積極為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相關支持和幫助,減輕地方政府部門扶持民族特色產業發展的壓力,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民族特色產業與區內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推動民族特色產業的持續發展,群眾參與這一內生動力仍是關鍵,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可共同設置激勵機制,定期獎勵產業發展良好的村屯、企業或個人;通過各類媒體平臺宣傳成功案例或組織群眾到民族特色產業發展較好的地區進行觀摩學習等方式開展成功案例推介工作,為群眾樹立產業發展信心,激發其能動作用,使其積極參與產業的建設和發展中。

            打造高質量民族特色品牌,助推廣西民族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十四五”規劃的主線,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是解決產業結構性問題的必然之路,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族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應以質量為王,注重有效供給,通過挖掘和培育品牌核心價值,持續打造一批知名度高、質量過硬的特色品牌。如旅游文化類產業應因地制宜,挖掘差異化的民族文化、自然景觀及兩者的關系,通過營造民族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良好環境,將民俗體驗旅游同生態休閑旅游結合起來,為游客提供別具一格的旅游產品;民族傳統手工藝品在制作上將傳統手工技藝與高科技生產方式相融合,在產品定位上注重藝術觀賞和實用日常的雙向發掘,并積極申報非遺項目和培養技藝傳承人;民族特色飲食類產業應深入挖掘帶有鮮明地域性、民族性的飲食,通過市場調研了解受眾范圍后投入規?;a,產品以“綠色、無公害、有機和地理標志”為標準,保證產品既有特色又有質量。緊扣民族特色關鍵,在產業的起步、發展、創新等階段樹立競爭意識,深入市場調研,構建“產學研”產品開發平臺,保證產品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同時,要積極申請專利或商標,避免產品同質化和易復刻。

            突破產業發展局限,構建“互聯網+”的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平臺已經成為發展特色產業的主戰場。廣西部分民族特色產業在產品宣傳銷售、品牌塑造等方面已突破傳統的線下模式,在線上通過自媒體宣傳、電商直播帶貨等模式擴大產品影響力,但力度和廣度還不夠,限制了市場發展的空間,另外,還有很多民族產業未開展線上宣傳和銷售渠道。必須突破產業發展局限,構建“互聯網+”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一是突破傳統宣傳和銷售思維,注重線上線下引流,構建互聯網宣傳銷售平臺,與傳統線下宣傳銷售齊頭并進,拓展產品影響面和網絡銷售渠道。二是加強信息資源大數據建設,完善民族特色產業電子商務平臺布局,培育“互聯網+物流”“互聯網+資金”“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產業”等多種產業形態,發揮互聯網優勢,構建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增強產品輸出的力度和廣度。三是針對不同產業形態,構建差異化的“互聯網+”產業發展模式。廣西民族特色產業的多樣性及其分布區域的差異性決定了各自發展模式應有不同,因此要把深度挖掘品牌特色、資源優勢與瞄準市場需求相結合,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模式,以點帶面促進不同產業類別之間、不同區域之間、產業鏈各個環節之間的有效融合,延伸產業鏈,培育新業態,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打造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空間和優勢,培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增強市場發展新潛能,擴大產業發展增量增值空間,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